又到立秋,节气交替之际,养生保健方面需要做哪些准备?
6 日,国家卫健委召开 “时令节气与健康” 发布会,邀请专家就如何开启健康的秋季生活给公众支招。
立秋后的养生关键在于主动适应 “热凉交替”、昼夜温差显著的过渡性气候。昼夜温差大的地区,老人、儿童以及有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早晚应做好头颈、腹部保暖。
季节转换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对此,三个常见的季节性谣言需澄清:一是 “换季输液能通血管预防脑梗”。输液并不能 “冲走” 或 “疏通” 已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盲目输液反而可能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甚至诱发心力衰竭。二是 “血压稍高没关系,换季后会自然降下来”。恰恰相反,季节转换期血压更容易波动,高血压患者必须坚持规律用药和监测血压,切勿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三是 “喝红酒、喝醋软化血管”。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上述做法能起到这种作用。
展开剩余52%立秋后,天气逐渐干燥,有些人容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涩瘙痒等不适症状,是否有简单有效的方法缓解这些不适?中医认为 “秋燥” 比较容易伤肺,肺喜欢湿润且和皮肤、鼻子关系密切。首先,食疗是应对 “秋燥” 最直接、最温和的方式,应适当增加百合、梨、银耳、莲藕、山药等滋阴润燥及健脾食材,同时减少辛辣、油炸和烧烤类食物的摄入。其次,可通过按摩迎香穴、合谷穴等一些特定穴位来激发身体的濡养能力。
高温多雨季节,蚊媒活跃。对此,不同蚊种传播不同的疾病,伊蚊可以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黄热病等疾病;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库蚊可以引发流行性乙型脑炎、圣路易斯脑炎的传播;各蚊种还可引起丝虫病的传播。
科学防蚊灭蚊,多管齐下做到 “防灭结合”。例如,户外活动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驱蚊剂;避免在黄昏至清早蚊虫出没高峰期进入草丛、湿地;室内要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同时要清除家中的积水容器,像蓄水池、水井等要加盖密封,以阻断蚊虫产卵滋生;购买使用正规的灭蚊产品,喷后要关闭门窗 30 分钟,通风 1 小时后才能进入,注意喷射的时候避开食物、餐具、火源和电源。
发布于:北京市富灯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