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进行手工制作。
志愿者为养老院送生活物资。
养老设备展示。
□文/摄 本报记者 马智博
夏日炎炎,哈尔滨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内却是一片清凉惬意。老人们吃着西瓜、摇着蒲扇,医护人员定时巡访,特困供养老人在这里享受着专业照护。作为公办养老机构的标杆,该院不仅承担着特困老人的兜底保障职能,还通过制定服务标准、开展技能培训、延伸社区服务等方式,引领全市养老服务提质升级。这正是哈市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三方协同机制,推动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展开剩余69%1 政府主导 优质兜底保障服务暖人心
在哈市第一社会福利院,95岁高龄的陶玉芝老人沐浴在贴心的照护中。作为特困供养对象,她的生活被细致周到地安排——护理人员24小时贴心守护,定期健康监测与康复理疗让老人身体康健。服务团队为老人梳洗更衣、烹制软糯餐食,还常陪她唠家常、做手指操。在这里,陶玉芝吃着可口的饭菜,享受着贴心的服务,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开舒心的笑容,梳得整齐的发髻,见证着“老有所养”的幸福晚年。“目前院里居住的老人中,70%为特困供养对象,我们不仅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医等基本生活保障,还持续开展文化娱乐、心理支持及安宁服务,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让他们在晚年感受到温暖与尊严。”该院院长王亚茹说。
记者从哈市民政部门了解到,近年来,哈市不断强化政府对养老服务的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组织保障、监督管理,扩大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养老服务供给。加大设施建设和场地供给支持力度,大力发展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运营可持续的普惠养老服务。“目前,全市已建成兜底保障型养老机构37家,普惠支持型养老机构265家,完全市场型养老机构71家。哈尔滨市还借鉴上海等城市的经验,在全省率先引入养老服务评估制度,为确定对老年人补贴种类以及日后给予的护理类型、享受的优惠等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哈市民政局老龄处处长白国锋说。
2 市场发力 科技赋能“银发经济”
近日,一场关于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的对接会在哈尔滨引发各类养老机构的关注。康复机器人可辅助失能老人站立训练、AI护理床能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四家科技企业现场展示的创新成果,让参会养老机构负责人连连称赞。“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对于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缓解家庭养老照护压力、弥补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人力缺口、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有着重要意义。”哈市养老服务和老龄产业协会会长郑志宏说。现场,不仅对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性进行了详细说明,还明确了工作开展的计划。
“我们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参与养老服务,推动养老服务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白国锋告诉记者,哈市积极推动国有资本参与发展养老服务,例如,哈市城发投集团旗下物业集团宜居童悦养老服务公司参与运营的暖阳康养中心即将投入运营;主导建设的老年人舒适生活体验馆已进入项目实施阶段,计划9月中旬投用。同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加强老年用品研发和推广,丰富养老服务场景,释放养老消费潜力。开发旅居养老市场,因地制宜发展康养旅居等新业态,推动旅居养老目的地建设。
3 志愿力量协同 共筑养老服务新格局
近日,在双城区德福老年公寓里,老人们的笑声此起彼伏,哈市助老志愿者协会为老人们送来了生活物资。“经常有志愿者来,比儿女来得还勤!”居住在老年公寓的82岁张琴笑着说。哈市助老志愿者协会会长宋巍告诉记者,作为5A级助老专项志愿服务型社会组织,该协会设立了32个助老专项委员会,社区文化文艺演出服务团队近600支,并在哈市各区设立了助老志愿服务队29支。庞大的服务网络,使得协会能够迅速响应老年人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事实上,这种群众性自治组织统筹协调,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力量参与的社会支持养老服务格局在哈尔滨已初具雏形。哈市民政部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培育了50余家养老社会组织,注册助老志愿者达3000余人。
“我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大力培育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基层老年人组织,发展助老志愿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白国锋告诉记者,哈市还探索建立老年教育协同发展机制,依托老年大学在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老年教育。今年哈市还启动了“银龄行动”,鼓励老年人按规定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文明实践活动等,不断提升老年人社会参与度。
发布于:黑龙江省富灯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